猫,乖巧可爱,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既丰富了人们的情感需求,也彰显出多元化的现实意义。
我国古代没有动物保护法,在以前饥荒的时代,通常都是物尽其用,为了生存见什么吃什么,各种动物几乎都可能成为人类蛋白质的来源,例如牛肉、猪肉、羊肉、鱼肉,甚至是狗肉、鹿肉、兔肉等。
不过,有一个物种似乎有些例外,那就是猫。几乎啥都敢吃的中国人,为什么唯独不吃或很少吃猫肉?难道真的仅仅是因为“猫肉发酸”吗?透过我国的猫文化,一起来了解中国人与猫的那些事儿。
中国人与猫的渊源
世界上最早的家猫起源于古埃及,在古埃及文化中,猫被尊称为“圣兽”,兼具太阳神和月亮神双重身份。
我国有关猫的记载,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诗歌《诗经·大雅·韩奕》,诗歌中写道:“有熊有黒,有猫有虎”。科学家表示,这里的“猫”是指未经驯化的山猫(猞猁)。山猫
而家猫传入中国,有一种较为流传的说法是玄奘法师去天竺取经,为了防止老鼠啃坏经书,便将猫带回中国。其实,这一说法与实际并不相符。
根据考古资料显示,中国的家猫早在汉朝就已经出现,是汉朝张骞通西域之后,从西域引入中国。
在汉朝时期,猫由于擅长捕食田鼠、保卫庄稼而备受人们尊敬。到隋唐时期,猫凭借自己的捕鼠的本领,开始获得人们的宠爱。
民间有不少人将猫驯养在家中,成为了一名会捕鼠的家庭成员,甚至还被请到皇宫中,除了承担宫廷的捕鼠工作之外,因其乖萌可爱,也成为了皇宫贵妇们的宠物,被称呼为“狸奴”,待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。
后来朝代不断更迭,猫依旧深受人们的喜爱。直至今日,即使是不能捕鼠的宠物猫,也深受追捧,猫粮、猫砂、猫展、喵星人等各种新名词涌进我们的生活,爱猫之人更是将猫咪视为亲人一般。
不过狗与猫一样,也是人们生活中的亲密伙伴,可在现实中有很多国人吃狗肉,反而很少听说吃猫肉。
不吃猫肉,仅仅是因口感不好吗?
民间广泛流传说猫肉发酸,口感极差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也记载道:“然狸肉入食,猫肉不佳,亦不入食品,故用之者稀。”李时珍
然而,在越南就有很多人吃猫,即使他们国家明令禁止民众食用猫肉,也依旧阻挡不了那些爱吃猫肉的越南人。
为什么他们却不觉得猫肉酸涩,反而是越南餐馆受欢迎的菜品?而我国的烹饪方式多种多样,食材料丰富,按理说中国的厨师应该会有许多方式进行处理,例如羊肉的膻味、鱼肉猪肉的腥味等等。
仔细一想,仅仅是猫肉发酸这一原因,似乎并不足以让中国人不去吃猫肉。
从多角度解析,为何中国人很少吃猫肉?
在真正去了解中国的猫文化之后才知道,中国人不吃猫肉,其实受多种因素影响。
- 历史文化角度
猫凭借捕鼠的技能进入人们的生活,据西汉《礼记·郊特性》中记载:“古之君子,使之必报之,迎猫,为其食田鼠也”。在古代,腊月农事完毕之后,为酬谢助农事的八位神灵(史称八蜡),会举行一场蜡祭,猫也位列其中。
俗话说“民以食为天”,粮食的保存依赖猫的捕鼠本领,善于捕鼠的猫备受人们崇敬,在很早之前就走上了“神坛”。
猫在民间被广泛饲养,唐朝开始被请入皇宫中供人赏玩,到宋朝这一现象则愈演愈烈,一部分猫从“捕鼠与田间以饱自腹”跃为“睡美人于怀中鱼肉食之”。
到了明清时期,猫“吉祥”的寓意在民间被进一步发扬光大,与猫相关的艺术品和表演作品开始大量出现,例如“猫蝶富贵”舞蹈、狸猫图、猫头鞋、瓷猫枕等等。瓷猫枕
清代黄汉的《猫苑》一书就从文化、民俗的角度,生动形象地记录了猫与人的关系。
猫在历史上从祭祀活动的“猫神”,到家养的狸奴(古人对猫的爱称),再到备受宠爱的宠物,从一开始,人们就不会将猫当作“盘中餐”。
- 猫的形象
猫从西方国家引进,在古代猫的形象多种多样,在正面形象方面,有人看作是忠良勇士的模样,“猫”谐音“髦”,也有人用来象征富贵长寿。
而反面形象方面更为突出,有人用来代指阿谀奸猾的小人,有人视为是狐媚女人的化身,民间也有人将猫描绘成害人的妖怪,在清朝时期受日本猫文化的影响,猫化为妖的传说和故事日渐盛行。
猫的前爪有5指,后爪却只有4指,由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,古人将猫看作是一种奇异生物。
- 情感角度
猫在很早之前就确立的宠物的属性,随着社会的发展,猫这种宠物型动物逐渐被视为“陪伴型动物”,相比于农场集体圈养的动物(例如牛、羊、猪等),陪伴型动物在大多数人心中地位更加特殊。
由于感情方面的因素,人们不吃猫,也是人之常情。
- 健康角度
猫属于纯肉食动物,放养的家猫及流浪猫除了翻垃圾桶吃剩饭剩菜,还会捕食老鼠、鸟类、鱼蟹、昆虫等小型动物,人类吃猫感染寄生虫、传染病的几率极高。
无论是从个人角度,还是从整个人类社会,都倡导健康的饮食,人们更加不会食用。
现代文明因肉食引发的争议
在古代,文明发展程度没那么高,饮食禁忌也比较少,随着时代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饮食标准发生了改变。
像文中探讨的猫,在我国其实也有极少数人食用,猫狗等“伴侣动物”成为盘中餐也引发了不少争议,不过最重要的是需要国家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。
--END--